原標題:手機機器人將成潼南工業新名片
五月三日,潼南工業園區,重慶太錦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廢物利用再生生產線上巡查。 記者 萬難 攝 |
核心提示
今年一季度,在不少地方工業經濟發展疲軟的大環境下,潼南工業仍逆勢上揚,工業增加值增長8.9%,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6%,工業投資增長15.3%。是什么讓潼南這個原本渝西地區的工業后發區域,實現了迎頭趕超?
“我們認為,是創新驅動為潼南工業發展注入了持續不斷的活力。”潼南區委書記曾菁華說,作為一個工業發展的后發區域,再走傳統發展老路顯然不行,為此,潼南區緊扣“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抓住工業后發優勢,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使潼南工業邁上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
瞄準大數據智能化產業 手機機器人成產業新支柱
2017年9月13日晚,曾經被俄羅斯總統當做國禮送出的YOTA手機,在潼南進行了YOTA3雙面屏手機的全球首發,讓世界目光聚焦潼南。
讓人高興的是,YOTA手機已正式簽約落戶潼南,將投資10億元在潼南高新區建設YOTA手機(中國)總部、品牌基地、生產基地,以及研發、營運、結算、售后服務中心。目前,潼南YOTA手機生產基地正在加快建設,預計年內就將建成投產。屆時,市民將用上“潼南造”的最新款YOTA3手機。
“這是我們手機產業逐步邁向高端的起點。”曾菁華介紹,近年來,我市手機產業發展迅速,潼南區自2013年6月簽約第一個手機項目開始,已陸續引進手機企業79家,2016年共生產手機7583萬臺,產值259.53億元,成為了我市第二大手機生產基地。
借助這一產業基礎,2017年以來,潼南區瞄準大數據智能化產業發展前沿,通過技術創新,不斷加快原有信息產業的轉型升級步伐,著力培育以手機整機、物聯網、車載智能設備、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新型顯示等為代表的智能手機及智能終端產業集群,成效斐然。
除了YOTA手機外,國內手機代工行業排名前三的巨頭企業與德通訊簽約落戶潼南,將投資10億元在潼南建設包含研發中心、測試實驗室等在內的智能終端產品生產基地,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100億元以上。原有的馳碩電子也通過科技創新,瞄準了智能太陽能路燈等智能終端市場藍海,今年一季度,企業產值較去年同期增長622.79%。
同樣發生著巨變的還有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產業。近日,在潼南高新區的埃斯頓(重慶)機器人工程有限公司,重慶日報記者看到,研發人員正在對一條“鈑金柔性智能制造生產線”進行性能調試。不久后,這條生產線將銷往一家制造企業。
“通過它,企業可以實現在一條生產線生產多種產品,并對產品數量和型號進行定制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該公司銷售工程師陳德洪說道。
在潼南高新區,像埃斯頓這樣的智能裝備及機器人項目目前共有20多個,初步形成了從研發、制造、營銷到服務的智能制造鏈條,構建起以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高端數控機床、無人機、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3D打印為代表的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產業集群。
以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環保產業成為工業經濟新亮點
不管是智能手機及智能終端,還是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產業,瞄準這些高端產業的并非只有潼南一地,緣何潼南能異軍突起?
“我們有一項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那就是電鍍廢水的環保處理。”潼南區區長王志杰說,電鍍行業是制造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無可替代,但同時也是工業三大污染源之一,制約了不少地方相關產業的發展。恰巧,潼南經過技術創新,解決了這一環保問題。
5月3日,重慶日報記者走進位于潼南高新區的重慶巨科環保電鍍產業園。園區內,綠樹成蔭、空氣清新,與傳統電鍍企業“生產現場震耳欲聾,廠區四周氣味刺鼻”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園區甚至引出部分處理后的水,在辦公樓里養起了金魚。
“電鍍廢水的處理是一個技術活,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自主研發了‘電鍍廢水閉路循環裝置’等20多項高新技術。”巨科環保總經理蔣義說,通過這些新技術的運用,成分不同的電鍍廢水通過不同管道輸送至處理車間后,經過過濾、除油、隔膜壓濾等處理,最終變為可重新利用的中水。同時,電鍍廢水中所含的銅、鎳、鉻等重金屬經過處理后轉換成了銅粉、氫氧化鉻、碳酸鎳等工業生產原料,實現了資源回收再利用。
“以前是電鍍跟著產業走,現在是產業跟著環保走。”蔣義說,巨科環保產業園建成后,由于解決了電鍍污水的處理和回收利用問題,吸引了眾多配套企業和制造企業入駐園區。
景裕電子主要為小米、惠普、華為等品牌配套生產筆記本電腦外殼等產品,2016年9月入駐潼南巨科環保電鍍產業園后,企業所排電鍍污水都交由園區進行統一處理,徹底解決了企業的后顧之憂。目前,企業多條生產線都實現了滿負荷運轉生產,年產筆記本外殼達60萬片。今年7月企業二期建成后,企業生產規模有望超過150萬片/年。
目前,巨科環保產業園已入駐遠達催化劑、新中天環保等近20家企業,正在洽談企業25家。今年一季度,環保產業園產值同比增長62.9%,成為潼南工業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五減三制”優化營商環境 潼南成創新創業的“福地”
5月2日一大早,在潼南區行政服務中心辦事大廳,一派繁忙景象。潼南工業園區工作人員鄧文楊一上班,就帶著落戶企業前來辦理執照,從受理、核準到辦證,當天就拿到本子。
“審批事項多、手續繁、速度慢是比較突出的問題,企業和百姓最期盼的就是效率。”潼南區行政服務管理辦負責人介紹,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發展環境,近年來,潼南區對行政審批事項進行3輪流程再造,最大限度地實行“五減三制”,即減審批事項、減申報材料、減辦事環節、減承諾時限、減審批成本;推行首席代表制、一次性告知制和并聯審批制。
在辦事大廳,每個辦事窗口設立首席代表崗位,70%審批事項授權首席代表在窗口直接辦結。首席代表可直接發文、發證,不必再提交到各個部門,免得企業“兩頭跑、兩頭辦”。涉及工商、國稅、環保等10來個部門的工業項目,安排專員代為全程辦理,實行并聯審批制,多個窗口單位聯合對項目進行審批,通過這些舉措,潼南區行政許可事項較原有項目減少39.5%,原有前置審批減少為53項,使行政審批時限壓縮50%,建設項目審批時限縮短到20個工作日內。
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了大批優質企業紛紛落戶潼南。2017年,就有大慶油田、與德通訊等74個企業和項目落戶,引資總額453億元。今年一季度,潼南又新簽約羅福汽車、軒鑫菲手機產業園等11個項目,協議資金45.7億元,到位資金37.66億元。
除了這些大型企業外,好的營商環境還吸引了不少外出成功人士回鄉投資創業。原本在外從事礦業生產的代小平就回鄉創辦了匯達檸檬,依托檸檬的全產業鏈發展,短短幾年內,就成長為一個年產值超過10億元的企業。
普創長順機械董事長李長順多年在廣東發展,現在回鄉投資建設高精密度平面磨床項目,目前已獲得了5項專利產品和1項技術專利,產品種類達30多種,遠銷海外,成為國內唯一品種齊全的磨床制造廠家。
記者手記>>>
優化營商環境永遠沒有終點
王翔
近年來,大批優質高新企業紛紛選擇落戶潼南,除了其擁有的交通區位優勢、工業后發優勢等“硬”環境外,良好的營商“軟”環境更是必不可少。
在采訪過程中,63歲的金燕巢科技董事長黃立端就給重慶日報記者講述了他的親身經歷。
他的項目主要是依托光轉電技術,讓家中電線都具有光纖信號,是各地都很受歡迎的高新技術項目。當初在選擇項目落戶地時,他走了近20個區縣,每到一個地方,就住在一個旅館中,與周邊群眾交談,從細節和側面了解當地干部、尤其是基層干部的有關情況。
當來到潼南后,他發現,潼南不僅大街小巷很整潔,就連垃圾運輸車都清洗得十分干凈。這說明,潼南的干部很有執行力,上級領導的指示決策能真正貫徹落實到位,讓他能放心地把企業放在潼南。
其實,潼南一直都很注重良好營商環境的打造,除了在審批服務等方面推出“五減三制”等措施外,還在干部作風保障等方面進行嚴要求,大力整治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庸懶散”干部和“吃拿卡要”不良行為,著力解決民營經濟“準入難”“創業難”等“七難”問題,營造了一個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
但不同企業、不同時期對營商環境的要求都不一樣,因此,優化營商環境永遠沒有終點。這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始終將其作為招商引資的“前置條件”來對待,自加壓力、不斷提升。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贏得先機,形成“一傳十、十傳百”的良好口碑,獲得企業的青睞。
所幸,潼南深諳其中之理,始終不斷地換位思考,站在企業的角度審視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進。當前,潼南新一輪的營商“軟”環境打造已是蓄勢待發,按照只跑一處、只跑一次、原則上一天辦結“三個一”要求,潼南區制定了一套新的企業服務流程。待服務大廳搬遷后,今后落戶園區的企業,只需與園區的一名對接人員打交道,就能一次性辦理完畢相關手續。屆時,企業辦事效率將較現今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