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往屆軟博會上消費互聯網趨熱不同,在今年軟博會現場,作為繼桌面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之后的第三張網,工業互聯網成為了業界談論的熱點話題之一。
工業互聯網平臺包含數據采集體系、管理服務體系(工業PaaS平臺)和應用服務體系(工業App)三大核心要素。其中,工業App是關鍵。作為工業技術軟件化的重要成果,工業App承載了工業知識和經驗,是我國產業界大有可為的領域。工信部發布的《工業互聯網App培育工程實施方案(2018—2020年)》指出,到2020年,培育30萬個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工業App,全面覆蓋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維護和經營管理等制造業關鍵業務環節的重點需求。
“目前,基于海爾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Plat上的工業App有1000多個,而且數量在不斷增加。業務相關的工業App組成了功能模塊,成為工業互聯網平臺上的小平臺。不要小看這些小平臺,它們將工業互聯網大平臺的能量進一步放大傳遞到細分的業務領域,創造了更多的價值。”海爾COSMOPlat大規模定制平臺總經理王曉虎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海爾平臺上眾多工業App構建了7大模塊,貫穿用戶交互、研發、采購、制造、物流、服務等各節點,COSMOPlat通過這些模塊,正在為3.5萬家企業3.2億個用戶賦能,加速產品創新和智能制造。
螞蟻軍團VS大象騎士
在傳統的工業軟件領域,我國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但工業App改變了工業軟件的思維邏輯,這為我國工業軟件產業界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如果說傳統的工業軟件是大象騎士,那么工業App就是螞蟻軍團。不要小看一個工業App,它實際上是傳統工業軟件的升級換代,這種升級換代為我國工業軟件發展提供了機遇。”樹根互聯CEO賀東東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介紹,傳統工業軟件需要對復雜的工業流程進行定義、龐大的數據進行管理,因此架構宏大、數據集中、實施周期長成本高是傳統工業軟件的特點,不過軟件背后的決策邏輯簡單,只要把流程定義清楚、數據管理充分,剩下的就是加減乘除的簡單決策邏輯。對于傳統工業軟件,國外企業經過多年的投入和積累,軟件研發水平非常高。我國的工業軟件無論是架構,還是數據管理方面差距都較大,而且高實施成本也削弱了產品的競爭力。
但工業App本質上是面向特定場景的一個個數字化解決方案,其特點是應用簡單、微服務化但決策能力強,相對傳統工業軟件龐大應用如ERP,工業App應用較為簡單,一個App可能只管一個場景,只有一個功能,所以服務微型。另外,工業App管理的數據是分布式的小數據,不像傳統工業軟件管理的數據是集中龐大的。同時,由于應用了AI和數據分析,工業App背后的決策更加智能?;诠I互聯網的工業App實現了分布式的微服務,聚集起來可以解決復雜的工業問題。因此,工業App技術架構思維與傳統工業軟件完全不同,這為我國工業軟件產業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賽迪智庫信息化中心工業互聯網研究室主任袁曉慶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認為,全球軟件產業發展經歷了軟硬一體(1.0)、單機應用(2.0)、云化應用(3.0)、云生應用(4.0)四個階段,工業App標志著軟件業進入4.0階段。其基本脈絡是軟件在沿著松散解耦、靈活組態、快速部署、按需定制的方向在演進。從軟件的技術架構看,工業App是一系列工業微服務組件的再封裝。與傳統單體架構相比,微服務架構可實現工業App的靈活組態、持續更新和快速部署。
需要強調的是,工業App與傳統的軟件云化如傳統的SaaS軟件有本質區別的。工業App必須是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原生App,這樣才能形成微服務,不同的微服務才能有效組合,滿足特定應用場景需求。而傳統的SaaS軟件不是基于該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底層架構不同,如同一盤散沙,無法聚集形成合力。
我國具有培育優勢
培育工業App,就是通過軟件技術把制造企業內部分散、隱性的工業知識進行顯性化,促進工業知識的沉淀、傳播、復用與價值創造。對于我國而言,已經具有培育工業App的土壤和優勢。
“傳統的工業軟件如CAD可以用來設計復雜的產品如飛機,但CAD只是設計工具,不代表企業有了CAD就一定能設計高質量的飛機,還得要有優秀的工程師。CAD并不能代表工業領域的核心技術。工業領域的核心技術其實是工業知識和經驗,掌握在工業企業自己手里,甚至是一線的工程師手里。企業可以花錢買CAD這些通用的傳統工業軟件,但波音公司的核心設計技術,可能花再多的錢也買不來。”北京索為系統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CTO王振華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工業App本質是把工業知識和技術轉化為軟件,把人的知識和智慧封裝在App里,我國擁有門類齊全的工業,場景眾多,也擁有大量的優秀工程師,因此我國在培育工業App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
目前我國工業App市場空間巨大。工業全流程涉及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組裝測試、銷售運維、經營管理等多個環節,存在制造業生產過程優化、企業管理與決策優化、資源優化配置與協同、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與服務優化等多種業務需求,存在龐大的存量市場。此外,網絡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制造業新模式不斷發展,這些均為工業App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增量市場。
不過,記者了解到,受限于行業機理沉淀能力不強、工業大數據建模分析能力較弱、開源社區建設滯后等三個問題需要解決,我國工業App培育仍處于初級階段。
“當前大多數工業App是傳統工業云平臺上的‘移民’,工業PaaS平臺上土生土長的‘原居民’數量有限,同時大多數工業App是描述類和診斷類應用,預測類和決策類等高端工業App嚴重匱乏,培育百萬工業App任重道遠。”袁曉慶表示。
他建議,我國需面向工業App開發、測試、交易等全生命周期,完善公共服務支撐體系。積極開展開發者創業創新大賽,積極培育工業App開發者隊伍,打造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雙創”新生態。另外,還要面向特定行業特定應用場景,培育一批高端工業App。
具體而言,面向汽車等離散行業,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開發設計制造協同、生產管理優化、設備健康管理、產品增值服務、制造能力交易等工業App。面向鋼鐵等流程行業,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開發狀態監測、故障診斷、預測預警、工藝優化、質量控制等工業App。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區域共性需求,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工業App的再封裝、再組態,形成行業整體解決方案,這樣有助于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落地。(記者 徐恒)
轉自:中國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