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新焦點。近日,廣東印發《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著力構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新優勢,力求打造國際先進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戰略高地。
2017年,廣東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約260億元,在全國三分天下有其一。在此背景下,《規劃》的出臺對廣東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有何影響?
三步走 強化科研前瞻布局
“《規劃》的出臺,無疑為人工智能企業的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佳都科技智慧城市業務群副總裁兼商用產品事業部副總經理劉斌表示,人工智能企業最迫切需要的是政策、機會,良好的產業生態土壤。
此次《規劃》提出廣東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三步走”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到2025年,人工智能創新體系初步建立,產業核心規模突破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到2030年,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
“‘三步走’符合廣東實際。”廣東省標準化研究院技術總監徐晨說,“廣東發展人工智能,具有較強的產業和技術基礎。近幾年,廣東大力發展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等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現已成為國內高端新型電子信息和智能制造產業的主要優勢區域,為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然而優勢的背后,廣東的人工智能發展也面臨著挑戰。人工智能的三要素包括數據、計算力和算法。廣東在數據方面占優,但在后兩方面仍任重而道遠。對此,《規劃》在“三步走”中提出的“第一步”就是補短板,強調加強前沿與應用基礎理論研究,著力突破應用關鍵技術瓶頸,加強數據支撐共性技術攻關,推動關鍵部位和系統研發。
在徐晨看來,補上短板后,到了“第二步”就可疊加上原有的數據優勢,在數據方面發力領跑全國,并在最后發展階段中實現全面突破。
重落地 搭建開放協同平臺
“人工智能尚未形成標準化發展格局,未來發展依然面臨不少難題。如在人工智能醫學循證方面,需要挖掘大量數據。但即便是業內的大體量公司,數據量都遠遠不夠。可想而知,其他創新創業的小公司難處更大。”在騰訊醫療健康KA客戶全國總監賴章寧看來,發展人工智能,迫切需要建設一個開放合作平臺,助力企業減少數據挖掘成本,提高效率。
在這方面《規劃》也進行了詳細的部署,除了提出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平臺體系,打造若干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外,還提出推進深度學習計算服務平臺、開源軟硬件基礎平臺等建設,并加快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包括完善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政策,打破信息孤島;引導公共服務機構開放數據,推動政務數據率先開放,在廣州、深圳等市開展改革試點,在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數據共享交換。
此外,《規劃》還提出加快人工智能在智能機器人、智能終端產品等15個領域的示范應用。“不能把人工智能的研究和應用割裂開。”賴章寧認為,人工智能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落地運用,并對相關行業、老百姓有用。
騰訊人工智能選擇落地的突破口之一是醫療。去年8月,騰訊推出首款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在醫學領域的產品騰訊覓影,發力于AI影像和AI輔診。佳都科技則從“剛需+痛點”入手,推動人工智能在公安、交通等領域的應用。劉斌說:“落地應用是檢驗技術的唯一標準,只有在產業化的不斷試錯中,才能夠完成技術的迭代和成熟,培育出世界級的人工智能技術和企業。”
引人才 發力“專精特新”
全球的人工智能領域競爭態勢激烈,如何在競爭中突圍打開市場?
劉斌認為,創業公司可通過專注某一領域來取勝。“以佳都科技為例,當初我們瞄準人臉識別,將它做到極致,技術實現落地應用后,形成了全國性市場拓展。”這與《規劃》提出的“推動人工智能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打造人工智能全球領軍企業和品牌”的戰略不謀而合。
“現在人工智能的整個專業人才處于結構化短缺狀態,騰訊的大部分人工智能科學家、工程師都是從國外請回來的。國內高校人工智能的學科建設培育起步晚,師資力量弱,尚未形成系統化的課程和培訓體系。我們擔心未來在研發上會受到挑戰。”賴章寧也表達了他的擔心。
為此《規劃》提出,一方面,通過加強與先進國家和地區的合作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共創共贏,開展科技人文交流、聯合實驗室共建等合作行動;另一方面,制定人工智能專項引才計劃,大力引進人工智能基礎理論、關鍵技術等領域的高端緊缺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劉斌指出,人才之爭成敗往往在于體制機制的較量。除了資金和政策吸引,還需要考慮人才引進項目的可持續性,讓項目真正留住人才,實現人才的價值。
編輯: 朱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