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藍網-中國藍新聞客戶端8月20日訊(浙江衛視記者報道)德國北威州的亞琛市是寧波在歐洲的第一個國際友好城市。1986年,亞琛和寧波結為友好城市。三十多年來,雙方在經貿、教育、文化等領域開展了積極的交流與合作。當“中國制造2025”寧波智能制造攜手德國“工業4.0”,將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
“1986年—2016年,30周年。他們叫這個鼎。”一身合體的西裝,滿頭銀發,為人親和。這是87歲的寧波市榮譽市民海珀爾特·普羅姆波先生給我們的印象。一見面,他就迫不及待向我們介紹起了眼前的這個友誼鼎。這是為了慶祝互結友好城市30年,寧波市向亞琛市贈送的青銅鼎儀,“最早的(結緣)的時候,是因為亞琛應用科技大學幫助寧波建設大學。”
1994年,作為亞琛銀行前董事長的普羅姆波當選亞琛寧波友好城市促進會會長。23年來,他每年至少去寧波一次,有時一待就是一個月:“我第一次來到寧波是1989年。那時,寧波的房子普遍比較矮。現在,你再看寧波,寧波就像曼哈頓一樣,它正在迅速地發展。”
友誼是普羅姆波先生在亞琛與寧波之間播下的一顆種子,現在,帶著同樣的愿望,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參與到了積極推進兩地之間友誼的工作當中,而且合作的領域變得越來越廣泛。在亞琛工大,寧波已經開展了全面科技合作的協議。亞琛工大的科研模式被稱作是亞琛模式。那么,到底什么是亞琛模式呢?
走在亞琛工業大學的校園,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是這里沒有圍墻,連校牌都不見蹤跡。走進學校的機床和生產工程研究所,看見的不是教室,而是一個個由研究工業4.0的示范工廠車間組成的實驗室:“這兒既有大學的研究所,也有公司的辦公室,大家可以合作研究,這種模式在德國很典型。”德國亞琛工大教授Peter Burggraf說。
e.Go電動車就是從亞琛工大校園里“走出來”的創業公司。從設計研發到最終設計下線,僅僅花費了18個月。今年30歲的帥小伙馬丁是公司市場營銷的負責人。眼下,企業已經把目標瞄準了中國市場。希望能夠在浙江建設工廠,到明年下半年實現量產:“工業4.0時代就是要對客戶的需求做出迅速地回應,改進我們的產品從而達到他們的要求,這樣的生產方式讓我們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
亞琛工大利用人才和技術優勢,與企業合作,在這片區域設有大大小小的研發機構260多個,滿足企業需求的同時,還在20萬人口的亞琛解決了一萬多人的就業,形成了一個“產學研用”的生態圈。“浙江民營企業發達,汽車行業發達,尤其是電動汽車行業,我們也希望嫁接德國的先進技術。希望當地的企業能夠來亞琛看看這些以應用為主的研發。”亞琛工大博士洪臣說。
從空中俯瞰亞琛工大,這里集合了16個歐洲頂級的科研集群,也正是這樣的集群模式,讓亞琛工大已經成為了德國工業4.0創新驅動的引擎。而在萬里之外的浙江寧波,現在也正在積極推進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的實踐。相信這樣的創新驅動必然能夠使中國制造攜手德國智造開啟友城合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