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滿載3000噸特鋼的貨輪從黃石新港緩緩駛出,這批“黃石造”特鋼將直抵韓國釜山。“今年出口將再創新高。”新冶鋼集團總經理李國忠介紹,1月至8月,新冶鋼累計出口鋼材448萬噸,創匯36億美元,產銷兩旺。
這是黃石工業“百年老店”的華麗轉身:新冶鋼,前身大冶鋼廠是晚清洋務運動時創辦的漢冶萍公司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百年滄桑,不斷重煥生機。經過不斷技術升級創新,產品用于“神舟號”“嫦娥號”等航天飛船,并遠銷海外。
上月底,總投資10.48億元的中鋁華中銅業有限公司高精度銅板帶箔項目在下陸區開工。“銅箔厚度只有頭發絲大小。”企業負責人介紹,項目投產后,壓延銅箔年產可達3000噸,直接供應給下游的電子信息企業。
這是黃石拓展產業長度的一次“精彩起跳”:該項目將結束黃石PCB(印制電路板)企業一直從外地進購銅箔的歷史,一條從生產電解銅、銅板帶、銅箔到高端電子產品的完整產業鏈形成。眼下,黃石PCB產業規模超過600萬平方米/年,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后國內第三大PCB產業聚集區。
這些工業項目頻頻發力,正在拉開黃石再啟“工業強市”戰略的大幕。
重振工業,時不我待
黃石因礦建廠,因廠設市,工業是這座城市骨架與基因。
作為全國老工業基地,黃石工業門類齊全,工廠數量眾多。解放初期,黃石擁有“中國近代鋼鐵搖籃”之稱的華中鋼鐵公司,有號稱“遠東第一”的華新水泥廠,有中南地區發電能力最強、規模最大的大冶電廠,有全省產煤最多的源華和利華兩座煤礦。
建造人民大會堂、三峽大壩所用的材料,就有華新水泥。湖北第一條鐵路大冶鐵路、第一只股票華新水泥均誕生于黃石。
近年來,因礦產資源不斷枯竭,加之產業結構單一、體制僵化,大量企業“關停并轉”,黃石走上轉型發展之路。這條路,艱辛而漫長。
2005年,黃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僅低于武漢、宜昌,全省排名第三。到2016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全省墊后,規上工業企業數排名全省第十。且重工業產品多處于產品鏈前端和價值鏈低端,平均利稅率不足6%,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曾引以為傲的工業,在城市競爭中竟成為“黃石之痛”。
朝受命,夕飲冰。今年4月,黃石市委書記馬旭明上任伊始,一路調研、一路走訪,全方位考量這座城市的發展方向。
問診把脈,發現黃石工業存在“兩高三低”:重工業占比高,資源型企業占比高;新興產業占比低,產業集中度低,產品附加值低。
出路在何方?
“黃石的根基在工業,優勢在工業,希望和出路也在工業。”馬旭明堅信,黃石要堅持工業強市戰略不動搖!要進一步強化“工業第一”的理念,依靠工業發展實現黃石經濟新跨越。
大道行思,取則行遠
跳出黃石看黃石。
7月,黃石派出100余人的黨政代表團,奔赴江陰、嘉興、上海松江、蕪湖、九江、銅陵等6地學習取經。
一路觀摩,一路學習,一路交流,一路思考。
江陰,始終堅守產業強市、實業興市,盡顯“中國制造業第一縣”風采;嘉興,全面接軌上海,開辟工業發展“新藍海”;松江,頂住地產誘惑干實體,“松江制造”全面邁向“松江創造”;九江,用“新工業十年行動”打造現代工業產業體系,發展氣勢銳不可當;蕪湖,在科技創新引擎驅動下,產業從“無中生有”到“鋒芒畢露”;銅陵,“抓住銅,延伸銅,不唯銅、超越銅”,沖出了一條工業轉型的血路。
大道行思,取則行遠。“工業興、黃石興,工業強、黃石強。”8月2日召開的黃石市委十三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做出“堅持工業強市,加快趕超發展”的新一輪發展戰略。
馬旭明指出,堅持工業強市,黃石必須在“轉”字上下足功夫:從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型、從企業單打獨斗向產業集群發展轉型、從原材料產品向中高端產品轉型、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
征程已啟,步履鏗鏘
“工業強市”新征程,黃石鼓點激越,步履鏗鏘。
“工業強市趕超發展三年攻堅行動計劃”迅速出臺,劃出“前進跑道”:進一步打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家電產業、裝備制造、健康食品、生物醫藥等6大支柱產業,力爭至2020年實現“四個倍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4000 億元,工業投資累計超過35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突破1300家。
成立工業強市趕超發展指揮部,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第一指揮長和指揮長。指揮部設工業招商、工業建設、“雙千”服務、資源配置、優化環境、督辦考核等工作專班,建立部門聯席會議、雙周一匯報、一月一調度工作機制。
招項目、強產業、壯園區,實施支柱產業支撐工程、重大項目帶動工程、園區功能提升工程、創新驅動發展工程、質量品牌創建工程、服務平臺保障工程、綠色智能發展工程等,一項項工程“多點開花”。
建立“1+N”產業投資引導基金模式,聯合龍頭企業、上市公司、社會資本設立產業基金、并購基金,按照每個重點產業不低于10億元的規模設立產業發展基金。
重組城投、交投、眾邦、國資等投融資平臺,資產規模達1034億元。創新投融資方式,大力推進PPP融資建設,3個PPP項目被列為財政部示范項目。
深化“千名干部進千企”活動,成立338個服務專班,對195家企業提供一對一服務。千名科技服務員、金融服務員進企業、進車間,因企施策,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
出臺“引才黃金十條”,每年斥資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人才引進;出臺“金八條”,全面落實降低企業成本,全年僅降低企業用電成本一項就達1億元。同時,西塞山區每年將拿出至少1.4億元,對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進行獎勵、補貼;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拿出77億元扶持企業發展。
主動承接武漢產業轉移。借鑒上海松江區G60科技走廊建設模式,依托棋盤洲,經鐵山至武漢光谷大道、武漢至陽新等高速交通線路,主動與武漢對接,打造沿線工業走廊。
與此同時,搶抓順豐國際航空物流港建設機遇,積極謀劃產業對接。
征程已啟,動能初顯。1至8月,黃石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1536.30 億元,同比增長1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8%,增速位居全省第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