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傳統手工到人工智能
“李晨,用力握,把豆子撿起來。”在康復治療師的耐心指導下,只見李晨慢慢用癱瘓已久的右手把豆子撿起來,并緊緊握在手心里。李晨這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動作,卻給他的康復治療團隊帶來無限激情。前不久,在沈陽聯勤保障中心大連療養院全軍神經系統疾病康復中心的治療大廳里,在場醫護人員興奮不已,為小李也為他們自己鼓掌叫好!
李晨是駐藏某部的一名戰士。多年前的一天,他在執行任務時發生意外,造成重度顱腦損傷、右上肢骨折,經緊急救治后一直處于昏迷狀態,部隊把他送到康復中心。經過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李晨終于蘇醒過來。為了防止他腿部肌肉萎縮,護士們堅持每天給他理療按摩,康復中心主任唐迪博士和他帶領的醫療團隊,也開啟了相關科研攻關之旅。
唐迪告訴記者,爆炸性顱腦沖擊傷在現代戰爭中十分常見,其致傷因素和病理改變不同于腦血管病,神經功能的修復與重建一直是現代戰創傷研究與治療一大難題。據國外文獻報道,外軍在近幾次軍事行動中,爆炸性顱腦沖擊傷的發生率約為40%至60%,約有20%的士兵遭受過爆炸性顱腦沖擊傷之苦。這種傷害可能沒有明顯腦實質損傷,但通常有頭疼、記憶力和注意力下降、眩暈、焦慮、抑郁、對聲光敏感等癥狀,給傷病員帶來不同程度的困擾。
把戰后的事想在戰前,把想到的事提前做到。為更好地幫助傷病員盡快恢復身心健康、回歸戰位,唐迪團隊自2009年開始進行爆炸性顱腦沖擊傷康復研究。研究初期,他們把大鼠放在鐵桶里,燃放鞭炮模擬戰場環境。但經過觀察發現,大鼠在這樣的環境下并沒有明顯的病理及行為學改變。為更貼近真實的戰場環境,他們主動與某戰術訓練基地聯系,利用各類武器實彈射擊演練來營造沖擊傷模型。在大鼠的放置距離遠近上,他們也是經過反復的試驗,如果太遠,大鼠沒有明顯病變,太近又會被炸死。
他們通過多次實驗最終發現,爆炸距離在10至15米、爆炸強度為每小時20次以上,能夠產生較為合適的沖擊傷模型。經過兩年多的拼搏奮斗,他們終于獲得了較為翔實的第一手實驗數據。為此,他們集中全團隊的心理、認知等領域專家,在爆炸性顱腦損傷的大鼠上反復進行康復治療,最終摸索出一整套康復治療的有效方法,為未來戰爭爆炸性顱腦損傷傷病員的康復治療打下了基礎。
由于提升了立體救護能力,現代戰爭致亡率降低了,但致殘率明顯上升,存活患者中約有50%至70%遺留有運動、感覺等功能障礙??祻歪t學可以最大程度地改善傷病員的功能狀態,促進其回歸戰斗崗位或回歸家庭、社會,激勵軍心、鼓舞士氣、安撫家庭。但是,傳統的康復訓練主要依靠治療師一對一手法治療,受治療師水平影響較大,訓練效果、訓練強度難以保證。當戰爭突然爆發時,傳統的康復技術難以滿足大量傷病員的康復需求。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自2010年起,唐迪科研團隊與大連理工大學展開合作,發揮康復中心的醫學優勢和理工大學的機械特長,研發系列康復訓練機器人,以解決戰爭后出現大量傷病員康復的需求。從項目立項到樣機生產,唐迪帶領團隊人員先后30余次深入廠家,不斷更新設計理念,升級設計方案。經過3年的反復論證和試驗,先后研制出“腕關節康復訓練治療儀”“上肢肌張力定量評估裝置”等4臺樣機。
為最大限度提高傷病員的康復治療效益,該團隊正在研制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治療設備,可對患者進行前期、中期的康復進行自動量化評估,并制定翔實的后期康復治療方案,使康復質量和效益提高45%。他們還走開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創新之路,積極為當地患者服務,與大連市殘疾人康復基地開展共建共促活動,定期免費提供治療儀器,派醫護人員現場指導和幫帶,收到良好社會效益。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艱苦努力,這支創新團隊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醫療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承擔全軍課題3項,發表論文100余篇,多人立功。目前,這個團隊已研發出完整的認知心理評估、訓練等康復體系,正在通過臨床實踐進行更進一步改進治療的研究。